东进!!!龙岗加速崛起,大运新城让你看看什么是智核担当…
作为龙岗的创新智核,
以国际高端教育引领、
以科技创新为特质的大运新城进入了发展成熟期
港中大(深圳)、
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、
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
院士科研共享中心、
国际学术交流中心、
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、
启迪协信科技园
……
大运新城内的这些大项目
如今都有哪些进展
发布君来为你一一细数
(点击图片查看大图)
港中大(深圳)“有女初长成”
今年9月开学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启用了逸夫书院。逸夫书院是学校的第一所书院,落成于今年8月,资金来源于邵逸夫先生生前最后一笔捐款。港中大(深圳)沿袭了香港中文大学的传统,专业教育采用学院制,日常生活采用书院制。
书院不仅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,而且还有着各自的人文传承。书院的启用,有着“安家”的含义。2014年开始招生后,由于新校园仍在建设,新生当时借宿于一街之隔的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。
变化意味着成熟。2014年,港中大(深圳)招收了第一批313名本科生;2015年,第二批本科生翻了一番,达到626人,同时招收了近100名硕士研究生;2016年的开学季,806名来自内地22个省市自治区的优秀学子和20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前来报到。与此相对应的是,港中大(深圳)由最初的一个学院,变成了三个学院,经管、理工、人文三大学院里的招生专业数量也逐步增多,自去年首次招收硕士生后,今年开始招收博士生。
明年秋季开学,还将正式启用一期校园的校门。门的变迁是扩容的缩影。目前的校区是2014年3月投入使用的启动区,设计规模只是3000人,而明年8月交付使用的一期工程,设计规模是7000人。
根据规划,港中大(深圳)长远办学规模为11000人,其中本科生7500人、硕士及博士生3500人。
深圳北理莫斯科建起过渡校区
成长的不仅仅是港中大(深圳),还有整个深圳国际大学园。利用大运会留下的资源,深圳在大运新城建起了国际大学园。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的落户,是深圳国际大学园的开篇,毗邻而栖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则是续集。加上正在洽谈落实中的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,这片2.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下子聚集了三个世界顶尖级名校。
龙岗区重点区域署的工作人员表示,正式校区将在2018年交付使用,过渡校区在今年9月已经基本完工。过渡校区将拥有容纳600人的招生规模。
过渡校区同样位于大运新城内,处在如意路与飞扬路交会处,借用了深圳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地盘,距离正式校区不过5分钟车程。在过渡期间,学校计划主要招收应用数学与信息学、材料物理化学、语言学和经济学等4个专业。
莫斯科大学是一所有国际声誉的大学,在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某些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,已产生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。引入这样的高校进行合作,可以培养熟悉中俄两国国情的专业精英人才。培养目标是精英型人才,首先在专业选择上,比如数学与应用数学、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,服务两国战略需求和深圳本地经济、社会发展。
同时,国际大学园还将建起一个院士村,占地1.89公顷的土地会建起40栋院士楼,而且还将用约5公顷的土地建设国际大学园内各大高校公用的科研共享中心。
人才优势打造隐形引擎
这里是全市唯一以国际高端教育引领、以科技创新为特质的重点区域。在龙岗区的设想里,大运新城将以世界级高等教育为源泉,打造创新智核。
港中大(深圳)、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成功落户,吸引了大批高端教育人才、专家团队、高端项目等一同落户龙岗大运新城。目前产业促进中心已经建成并试营业,其中包括孵化器项目。与此同时,启迪协信科技园正在开展一期桩基施工,预计2017年底一期工程全面建成,同时落地启迪华南总部、大数据研究院、工业4.0研究院等一系列清华产业、科研机构。
有了良好的教育、人才资源配套,有利于推进产学研结合的综合配套,大运新城的“智核”效应是巨大和空前的。围绕国际大学园的建设,各种创新平台、科研机构、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实行紧密布局与联动发展。可以看到,大运新城的国际教育、科技研发、创新产业已经产生了良好的化学效应,正在逐步构建健康可持续的生态体系。
创新主脊梁支撑东部中心
深圳东进,龙岗定位东部中心。在龙岗区落实东进战略《行动方案》里,明确提出以龙岗中心城为基础,整合大运新城创新要素和宝龙科技城产业资源,契合国际大学园、商务城、科技城联动发展态势,构建55平方公里范围内“一轴两区”空间格局。
来源|深圳商报